陕西省榆林市政府印发《榆林(国家级)能源气象创新示范区建设规划(2025—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标志着全国首个国家级能源气象创新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
榆林,不仅是国家重要的传统能源基地,更是新能源开发的战略要地。2023年10月,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获国家批复创建,这片古老的土地被赋予新的时代使命——既要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又要为实现“双碳”目标探路先行。
在黄土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下,能源开发面临着独特的气象挑战。从煤矿安全生产到新能源发电预测,从化工园区风险防控到碳排放监测评估,每一个环节都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
能源开发,气象先行。在中国气象局和陕西省政府的战略引领下,一场围绕能源气象服务的深刻变革正在黄土高原上深入推进。一年多来,陕西气象部门胸怀“国之大者”,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瞄准能源气象服务核心问题,上下协同、科技赋能,开创了能源气象服务新格局。
打造精准预报“智慧脑”
2024年5月,中国气象局与陕西省政府就共同推进能源气象服务保障战略合作形成共识,能源气象服务进入新阶段。
榆林能源气象台的建立,是这一战略布局的关键落子。气象台采用“前店后厂”模式,前端紧密对接企业需求,后端依托省市气象部门技术力量,形成全链条气象服务体系。
走进榆林能源气象台,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数据令人目不暇接。新能源气象服务系统、一体化气象监测预报服务系统和能源气象智慧服务系统三大平台,共同构成了能源气象服务的“智慧大脑”。
图为榆林能源化工智慧气象服务系统
这些先进系统背后,凝聚着气象工作者对能源行业需求的深刻理解。陕西气象部门通过5轮18次深入200余家企业的调研,精准制定了能源链条不同节点的敏感气象指标,建立了20余项180余条敏感阈值指标,目前已全面融入236家企业的生产调度中。
“我们对能源气象台的核心定位就是融入企业的生产,把握企业生产的需求,做好‘一企一策’。”陕西省能源气象服务创新团队负责人、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杨晓春介绍,自2024年以来,依托能源气象台,陕西气象部门已为榆林、延安等风光资源重点市的170多个场站提供风光发电功率预报、气象风险预报、雷电防护和气候可行性论证等专业气象服务。
陕西省气象局与省发改委、榆林市政府共建温室气体及碳中和陕西分中心。该中心的挂牌成立,标志着陕西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与评估气象服务开启新征程。即将实施的榆林市温室气体与碳中和监测系统工程,由榆林市政府投资3700万元,可将榆林碳源、碳汇监测产品空间分辨率由45公里提升到10公里。
构建融合发展“新生态”
在榆林,气象服务正在打破传统界限,与能源生产深度融合。气象服务机构直接建在能源化工园区,通过园区购买服务和企业自主采购运行。这种模式在全国属首创,它不仅解决了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更开创了气象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图为建在陕煤集团榆林化学有限责任公司厂区的能源气象观测站
网格预报技术的应用,让气象服务实现从“供给式”到“点单式”的飞跃。智能网格预报被转化应用到具体场景中,形成分要素、分灾种、分行业的影响预报和“一企一策”气象风险预警服务。
目前,榆林能源智慧气象服务系统已嵌入200余家企业指挥调度中心,涵盖煤矿、化工、电场、油气开采加工和铁路、公路、机场、运煤专线等能源运输企业,成为企业应对高影响天气的“参谋”。
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也在持续开展。陕西气象部门目前已完成3个园区气候可行性论证和30多个重点建设项目论证,为调整能源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和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这种从“事后应对”到“事前规划”的转变,让气象服务真正融入能源发展全过程。

图为气象技术人员在渭南合阳幸福风电场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
在服务方式上,榆林能源气象台联合国家电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等单位,在国内首创开展风机覆冰与电线积冰试验,建立风机覆冰气象风险等级预报模型并投入业务运行。

图为气象技术人员在榆林定边张崾先风电场开展覆冰试验
该气象台面向新能源企业需求,自主开发了集团端和场站端陕西新能源气象服务系统,创新推出了3公里分辨率的高精度风电与光伏功率预测模型,准确率分别超过87%和92%,已服务于47个新能源场站。
如今,一个以气象科技助推能源革命的故事正在续写,一幅以智慧气象保障能源安全的崭新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