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渡黄河 秦晋相连畅通“电力高速”
——陕西送变电承建的±800千伏陕北—湖北特高压直流线路陕2标段成功跨越黄河
本报记者 任靖 通讯员 吴蓉 高浪舟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最客观的见证者。时过境迁,唯有精神永恒。
要把困难当作机遇。机遇总是垂青勇于竞争的人。陕西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西送变电”)就是永远不会被困难打败,反而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历练实现了致远超越。
由陕西送变电承建的±800千伏陕北—湖北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陕2标段跨黄河区段正在展放导线。
有志者,事竟成。2016年,陕西送变电承建的首条“陕电外送”交流特高压工程——1000千伏榆横—潍坊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Ⅰ、Ⅱ回,分两次跨越黄河。第一次的成功很重要,不仅积累了经验,更增强了信心。经过四年的积淀,精彩又一次被演绎。2020年12月,该公司再次在承建的±800千伏陕北—湖北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陕2标段成功跨越黄河,让陕西送变电的金字招牌更闪亮了。这不仅是空间的跨越,更是实力的超越。
12月20日,由陕西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800千伏陕北—湖北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陕2标段再次成功跨越黄河,银线的凌空飞渡,将精彩定格,让陕西和山西的“电力高速”从相望变成了互通。
白雪皑皑,寒风凛冽,让黄土高原的冬天更加的寂静,在冰冻三尺的环境中开展冻土、高空、跨越等作业,面对安全和质量的双重考验,更让人心生畏惧。陕西送变电在这里卧雪踏冰,为打通能源大动脉,百余人集结奋力拼搏着。跨越黄河,是该工程陕2标段的一个“重头戏”,陕西送变电把难点变成了亮点。该工程担负着“中部崛起”的重要使命,陕西送变电做好充分的准备,确保战必胜。为了铮铮誓言,该公司选择了勇往直前。当12条银线凌空飞渡黄河的时候,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卧雪踏冰 超前部署打有准备之仗
延绵的黄土高原与翻腾的黄河水,成就了陕北壮美的景色,也造就了陕送人不畏战、不服输的刚毅品质。陕送人在这里,打赢了银线飞架秦晋,天堑变通途的攻坚战。跨越处黄河河道宽约371米,实际跨度819米远远大于河面宽度,且均为山地,地势陡峭,给材料运输、施工场地布置造成了不小的困难,这不仅是实力的挑战,更是技术的突围。
陕西送变电这次在“家门口”跨越黄河,面对父老乡亲关注的目光,自然不敢掉以轻心。“翻过了一座山,又遇到了一条河”来形容陕西送变电这次跨越黄河施工所遇到的重重困难再恰当不过了。±800千伏陕北—湖北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陕2标段的黄河跨越点,分别设在秦晋地区的两个山头上。材料运输成为首要急需解决的难题。陕北地区频繁降雪,导致道路异常湿滑,人员上山都是跌跌撞撞,更何况要对笨重的施工材料进行运输。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陕西送变电就是凭借着愚公移山的精神,靠人力铲雪除冰,清理出了一条通往山上的材料运输的“生命通道”,使得人员能够顺利通行,材料得到及时供给。这看似简单的工作,却是一个壮举。陕北地区日间最低气温降至零下十几摄氏度,陕西送变电的施工人员顾不上被冻僵的双手,被冻裂的嘴唇,被冻伤的脸颊,在冰天雪地开辟了通行的道路,这也是一条通往成功的路径。
山高路遥,又何妨。跨越点是从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解家沟镇薛家渠村黄河西岸的454号铁塔,至山西省石楼县小蒜镇梁家庄村黄河东岸的455号。项目部到454号塔位需2个多小时,到455号塔位则需要6、7个小时。该公司超前部署,从工程开工前线路复测,到正式跨越施工前,曾派人员多次踏勘。跨越段地处秦晋大峡谷,施工场地异常狭小,但办法总是比困难多。项目部决定此次跨越采用内外大循环牵引的方式进行导线展放,有效解决了场地受限的问题。
落到实处,做到细节,才能提高能效。项目部把技术支撑、安全管控、人员组织、外部协调、场地布置……还有疫情防控,每一处细节都落实到人,使得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的放矢。超前的准备,让各项工作有序开展,项目部施工人员对这次跨越施工做到了胸有成竹,用项目总工马文清的话说就是“那都不是事儿。”自信的话语中透着一股霸气。
安全环保 细节管控确保万无一失
一山一水皆家园。为了优化环保,保护好周边的环境,项目部在绿色施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可谓是全员总动员,各个岗位的人员各司其职、倾心尽力。项目部深入踏勘跨越点两侧的地形地貌,技术人员超前谋划牵引场、张力场的选址及机械布置;青苗协调人员选择进场路线,优化环保投入。在业主人员的协助下,项目经理王文超负责对侧铁塔施工的山西段业主及施工项目部的沟通,他实时了解对侧铁塔的施工进度,全力协调施工配合。
抓住施工难点,才能让一切尽在掌握。本次跨越自454号至455号,档距819米,既是大档距,又要采用1250平方毫米“大截面”导线,再加上河道里凛冽的西北风,对牵张机械和工器具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为避免大型牵引设备跋山涉水搬运至山西,牵引场、张力场均设在黄河西岸的陕西境内。导地线展放时,牵引放线走板的牵引绳通过设在黄河东岸455号塔下的转向滑车组调转转向,回到454号塔位附近的牵引场。这种大循环牵引方式,大大增加了工作量,还导致项目部要面对各种施工难题,但却可以有效推进工程进度。基于此,项目部丝毫不退缩,一切工作围绕工程顺利开展为核心。
黄河封冻,冰花盛开,怡人的景色,却给施工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和风险。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项目部的架线施工采用八旋翼无人机飞通牵引绳,陕北冬季气温极低,无人机蓄电池掉电快,加之又在秦晋大峡谷进行作业,受到侧风及下方黄河水流影响,相比陆地展放牵引绳,无人机飞行高度相对较高,可以有效避免飞绳过程中牵引绳跌入黄河中带走无人机。
突发的事件,往往最能考验实力。年轻的技术员张振北跟师傅马文清实地勘测,验算牵张力,又和陕西送变电机具设备分公司统筹协调,最后经他们调配的机械不但具备强大的安全保障来应对恶劣条件,而且还能满足他们把张力场定在对环保、对施工更有利的447号塔位,一次完成4531米架线的作业任务。
在黄河之上,百米高空,放线走板牵着两根导线在寒风的呼啸中平稳向前。“机械手会随时根据张力变化调整前进速度,确保导线受力在控制范围内。”项目安全专责张延斌说。在挂线牵引绳的选型、滑车的配备方面,项目部也都重点加强。
道路湿滑,车辆缓慢行驶;天气寒冷,配备保暖设备,并要求施工人员2个小时替换休息一次;现场配备1名专职防疫员,每日全场消杀1次,进场施工人员每日测温2次……安全管理落实到位,注重细节管控,为工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战斗堡垒 高举旗帜引领工程创优
12月17日至20日,项目团队百余人御雪乘风,奔忙在黄河两岸。不止两岸,黄河正上方还有高空人员正在安装间隔棒。河道里寒风呼啸,即便戴着口罩也“哈气成冰”。党旗高高飘扬在上空,这是一种红色力量,是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党员冲锋在前,在现场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王文超的脸被冻得像红薯皮,他却丝毫不以为然,依然奔波在施工现场的各个作业点。2016年,陕西送变电承建的首条“陕电外送”交流特高压工程——1000千伏榆横—潍坊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Ⅰ、Ⅱ回,分两次跨越黄河时,他那时还是初出茅庐的“小徒弟”,如今他成长为了项目经理,这得益于该公司“传帮带”的优良传统,也得益于“红色传承”的攻坚力量。在陕西送变电“铁军”精神的感染下,一代代送变电人成长了起来,成为了工程建设中的“栋梁”。
跨越的前一天,牵张机械、工器具整齐摆放。百余名施工人员提前到位,进行技术交底。疫情防控设施按标准布置,后勤保障措施可靠落实。党员突击队的红旗在现场迎风飘扬,突击队员庄严宣誓:“使命光荣,勇往直前”。
当银线将秦晋相连的时候,陕送人又一次精彩亮剑,这一跨打通了能源大动脉,共筑了“电力高速”,助力了“中部崛起”。陕西送变电征战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把每一次攻坚都当成历练队伍、实现超越的发展机会,这次也不例外,该公司就是这样在点滴积累中成长壮大,铸造着精品工程,提速了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