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和“照”,是企业进入市场必备的两把钥匙。近年来,我国着力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厘清“证”“照”关系,理顺“证”“照”功能,逐步打破原有证照制度对创新的桎梏,激发市场创造力和市场活力日渐释放。
2019年11月末,国家能源局以电力业务许可及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工作为突破口,以“减证”促“简政”,着力破解市场主体“办证难”“准入不准营”等问题,推动“证照分离”改革率先在全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拉开帷幕。
截至2020年8月底,已有累计3204家企业通过“证照分离”改革完成了电力业务许可及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事项办理,华北、南方能源监管局及浙江、江苏能源监管办已实现“证照分离”改革辖区内全覆盖,企业满意度大大提升,市场活力有效释放,为推进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直击发展痛点,助力企业轻装上阵
围绕市场主体,直击痛点难点。国家能源局问需于企业,在行政审批上做“减法”,全面优化审批服务,压减审批要件,压缩审批时限,减少审批环节,着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全力为企业营造更优质发展环境。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伴随一项项简政措施渐次落地,本着“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宗旨,四川能源监管办通过创新审批流程,编制完善了可涵盖各项许可申请的《标准化材料清单》,向企业提供“菜单式”服务,并结合实际情况减少审查环节,进一步缩短许可审批周期。“一个窗口”提供办证服务,“一张表单”整合申请材料,“一套标准”规范审核行为,审批流程“三个一”为四川能源电力发展按下了加速键。
据统计,2019年前10月,四川省共办理自贸区企业电力业务许可证和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申请9家次,2019年11月至2020年8月,四川省完成办理58家,办理效率显著提升,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市场活力加速释放。
把放手当作最大抓手,用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证照分离”改革的红利正在为更多地区发展添油加力。
截至今年8月底,华北能源监管局已对282家发电、输电、供电企业和770家承装(修、试)电力设施企业的申请做出许可决定,同比增长24.5%,为能源市场发展注入更多新鲜血液。山东能源监管办将一般行政许可事项的审批会议由现场挪至线上,并将电力业务许可证和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的新申请由原来每20个工作日公示一批缩短为每周一批,平均每家企业取证时间缩短10个工作日左右,大大提升行政许可效率。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上半年,面对严防控与保发展的双重考验,针对企业电力业务许可证、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超过有效期限却因延迟复工等原因不能按期办理许可证延续的问题,浙江能源监管办特意为省内疫情较为严重的温州、台州等地区企业开设“绿色通道”,特事特办完成许可证延期手续。这一措施有效缩减了企业注销及重新申请许可的环节,大幅缩短了企业办理相关业务的时间,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有力支持,为地区经济复苏、发展作出贡献。
疏通发展堵点,营造公平市场环境
国家能源局一手简政放权做“减法”,一手加强监管做“加法”,寓管理于服务中,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让公平竞争成为市场环境优化、效率提升的保护伞,让市场主体拥有更大获得感。
放手不甩手,放开不放松。福建能源监管办优化四、五级承装(修、试)电力设施企业现场核查方式,建立许可随机抽查事项清单,试行告知承诺,规范行政许可事中事后监管行为。企业在取证后半年内,均有可能接受许可条件保持情况的现场抽查,抽查机率不低于20%。
“管”要跟上“放”,营造公平市场环境。华北能源监管局根据信用等级采取差异化措施,加强信用监管。对信用良好但因疫情影响无法及时取得电工证的企业,允许采取承诺制方式申办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尽力帮助企业复工复产,减少损失。目前,已有17家企业获得准予许可,良好的信用等级成为了企业发展壮大的最好通行证。
放管结合,服务优化。国家能源局持续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走向纵深,主动寻求流程变革、监管变革、服务变革,释放市场发展的持久生命力。
加强系统集成,坚持协同高效。东北能源监管局加强部门间联动,与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接,加强数据等信息交流,为部门间信息共享、数据互通、网站互联打好良好基础。辽宁省已率先实现从市场监督管理局系统定期导出自贸区企业名单后,可由资质办证系统自动判别的功能,营商环境优化又进一程。
西北能源监管局积极加强与陕西省自贸区“证照分离”工作主管部门沟通,获取相关数据,建立“证照分离”工作数据库。目前,在中国(陕西)自贸试验区证照分离工作平台已可以直接获取涉企信息,并导入电力业务许可平台,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高质量的服务,高水平的监管,为市场主体发展营造更为公平、高效的市场环境。
下一阶段,在试点工作取得预期成效的基础上,国家能源局将全面推广“证照分离”改革全国全覆盖,不断提升企业获得感,以高效优质的发展环境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