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3年7月底,我国充电设施数量达到692.8万台,同比增长74.1%。今年1~7月,全国新能源汽车充电量达441.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9.6%,已超过去年全年充电电量。”这是记者日前于国家能源局召开的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现场会上获悉的数据。
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党中央推动我国汽车工业转型升级、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部署。高质量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则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在国家相关部委、地方主管部门以及企业、行业协会等相关方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充换电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健全,充电技术与模式不断创新,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成果:截至7月我国充电设施数量同比增长74.1%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充电设施建设与汽车产业发展休戚相关。
“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有力抓手,也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现场会上,国家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余兵表示。
近年来,我国接连出台多项政策,擘画了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蓝图。
2022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围绕发展突出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落地。2023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强充电设施建设运维的具体举措。同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优化完善网络布局、加快重点区域建设、提升运营服务水平等具体举措。
国家能源局近年来也持续推进充电设施建设工作,在推进建设安装、鼓励机制创新等方面多措并举,推动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近年来,我们持续会同相关部委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推动换电技术完善和试点示范,开展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试点,共同推动车桩标准化体系完善,加速车网互动试验示范。”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副司长吴冰介绍。
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充电设施发展正在从“充上电”变为“充好电”,并在逐步扩大覆盖范围、缩短充电半径,加大设施供给、提升服务品质,通过完善的充电保障逐步增强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意愿。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我国充电设施数量同比增长74.1%;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同比增长40.4%。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下,直流充电桩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快充占比提升至42.4%。高速公路充电服务网络日益完善,到今年7月底,全国已有5955个高速公路服务区覆盖充电设施,超过高速公路服务区总数的90%。
现场会披露,经过十几年发展,我国充电基础设施从“十三五”初期几十万台增长到如今的近700万台,增长超60倍,已形成世界上数量最多、服务范围最广、品种类型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聚焦:充电基础设施四方面问题加速破题
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并非坦途。
“我国充电基础设施整体服务能力基本满足现阶段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但仍存在着布局不够完善、结构不够合理、服务不够均衡、运营不够规范等问题。”吴冰表示。
例如,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保障型充电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居民“建桩难”“充电难”的现象在部分地区仍然较为突出;高速公路节假日充电排队和平时闲置利用率低共存,既影响企业投资积极性同时又不能满足群众需求;高峰充电功率快速增长,有可能加剧未来电力供需紧张局面。
面对掣肘行业发展的瓶颈,我国各个省份因地制宜地拿出了多种应对举措。
如广东省建立了年度建设计划推进机制,厘清各地市、省直各部门职责分工,推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截至今年上半年,已累计建成电动汽车公共充电基础设施超31.5万个、私人充电基础设施超30万个,全省具备建设条件的高速公路服务区以及1123个乡镇实现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全覆盖,全省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已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四川省则大力实施“电动四川”行动计划,积极搭建结构完善的城市充电网络,目前城市公共领域充电基础设施平均充电服务半径小于3.5千米;加快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积极探索车网融合互动,在成都试点建设小区智能微网,超520个小区安装有序充电桩5000余根,并全国首创了既有小区“统建统管、有序充电”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模式;成功试点充电基础设施参与需求侧响应,7月累计响应容量173万千瓦,有效削减了电力尖峰负荷,缓解了电网运行压力。
新能源汽车生产和消费大省浙江明确了“以桩促车、以车促产”的总体思路,在充电基础设施方面,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化运作原则,加快推进城乡全覆盖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我们突出规模效应、肥瘦搭配,指导各地按市场化运作,尽快明确建设运营主体,统筹乡村点状、公路线状、城市面状资源,加快推进充电设施建设。”浙江省能源局局长陈衡治表示,截至6月底,浙江共有各类公共充换电站和充电桩9691座和9.33万个,总量均居全国第三。
此外,相关企业也在加速布局充电基础设施产业。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积极强化供电保障和报装接电,全力支持和服务充电设施建设。推动落实新建居住区充电配电网络配建、推进既有居住区公共充电基础设施统建统服,助力解决居住区装桩难、充电难。建设智慧车联网平台,提供优质高效充电服务。推动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充换电标准体系,并不断加快标准制修订。深化车网互动技术攻关及示范验证,推进车网互动融合发展。”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副主任夏勇介绍称。
数据显示,目前国家电网在运公共充电桩16.2万台,形成了“十纵十横两环”快充网络,覆盖高速公路6.4万千米,遍布了22个省的193个城市。
在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峰看来,通过持续技术创新,建设以超充和快充为主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是大幅提升充电体验,促进新能源汽车与新型电力系统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据悉,华为数字能源公司已在今年4月推出了大功率全液超快充一体化产品,超充主机达720千瓦,通过“功率池化和功率柔性智能分配技术”,支持超充、快充灵活配置,单枪最大功率600千瓦。同时,通过“全液冷技术”,实现了现场无噪声,设备防护好、可靠性高等特性,可以实现充电5-10分钟,续航300-400千米,带来“一秒一公里”“一杯咖啡,满电出发”的极致充电体验,通过近200多个示范站的规模应用,完全符合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
展望:构建均衡完善的充换电网络
成绩已获,路仍修远。面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我国充电基础设施仍需加快建设的步伐。
根据《指导意见》提出的发展目标,到2030年,要基本建成覆盖广泛、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有力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出行充电需求。
对此,余兵强调,着眼未来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的趋势及当前充电设施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应充分把握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深刻内涵,构建均衡完善的充电网络,建立优质可靠的服务保障,搭建规范有力的支撑体系,营造健康有序的产业生态,推进智能先进的技术研发。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刘永东提出,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传导充电、电池更换、无线充电等多个技术路线并存的发展模式,有力保障了电动汽车规模化发展。下一步,应完善充电设施标准体系,助力充电设施技术升级;发挥协会平台作用,协助推动国家充电信息平台建设;凝聚行业共识,推动充电设施建设与运营;加快标准国际化,助力国内充电设施出口。
现场会上,记者了解到,在前期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各地方也纷纷对下一阶段的发展谋篇布局。
山东省提出将推进全省充电设施服务平台互联互通,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监管体系,完善平台数据服务、安全监管、运行分析等功能,提升电动汽车车主充电便利度。到2025年,力争实现公共充电站“乡乡全覆盖”,中心城区平均服务半径小于3千米,高速公路服务区快充站覆盖率达到100%。
上海市为进一步深化智能有序充电工作,当前正按照国家部署,积极推动“支持存量自用桩智能化替代”以及“支持智能车网充放电互动项目试点示范”两项重点工作,并拟从强化基础、补齐短板、提质增效、促进融合、完善体系五个方面加快推动充电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新格局带来新机遇,新征程需要新作为。相信在国家、地方、企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未来充电设施的发展也将再迎利好,也将为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服务我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贡献出充电行业的力量。